直接作用型自力式减压阀设计规范 本实用新型属于阀门,特别是自力式调节阀门的设计与制造技术领域。直接作用型自力式压力(差压)调节阀,由阀体、阀座、阀芯部件等零部件组成,是一种无需外来能源而只依靠被调介质自身的压力变化进行自动调节压力的节能型产品,可用于非腐蚀性(温度350℃)的液体、气体和蒸汽等介质的压力控制装置。广泛适用于石油、化工、冶金、轻工等工业部门及城市供热、供暖系统。 
直接作用型自力式减压阀设计规范 (1)作阀后压力调节时的工作原理: 工艺介质的阀前压力P1经过阀芯、阀座的节流后,变为阀后压力P2,P2经过导压管输入到执行器的下膜室内作用在顶盘上,产生的作用力与弹簧的反作用相平横,决定了阀芯、阀座相对位置,控制阀后压力。当阀后压力P2作用在顶盘上的作用力也随之增加。此时,顶盘的作用力大于弹簧的反作用力,使阀芯关向阀座的位置,直到顶盘的作用力与弹簧反作用力相平衡为止。这时阀芯与阀座之间的流通面积减少,流阻变大,从而使P2降为设定值。同理,当阀后压力P2降低时,作用方向与上述相反,这就是阀后压力调节时的工作原理。当需要改变阀后压力P2的设定值时,可调整调节螺母。 
(2)作用前压力调节时的工作原理: 工艺介质阀前压力P1通过阀芯、阀座节流后变为阀后压力P2,同时P1通过导压管输入到执行器的上膜室内作用在顶盘上,产生的作用力与弹簧的反作用力相平横,决定了阀芯、阀座的相对位置,控制阀前压力。当阀前压力P1增加时,P1作用在顶盘的作用力也随之增加。此时,顶盘上的作用力大于弹簧的反作用力,使阀芯向离开阀座方向移动,直到顶盘的作用力于弹簧反作用力相平衡为止。这时,阀芯与阀座之间流通面积变大,流阻变小,从而使P1降为设定值。同理,当阀前压力P1降低时,作用力方向与上述相反,这就是阀前压力调节时的工作原理。当需要改变阀前压力P1的设定值时,可调整调节螺母。 
(3)作差压控制时的工作原理: 工艺介质通过阀节流后,进入被控设备,而被控设备的差压,分别引入阀的上、下膜室,在上、下膜室内产生推力,并与弹簧反力相平衡,从而确定了阀芯与阀座的相对位置,而阀芯与阀座的相对位置确定了差压值△P的大小。当被控差变化时,力的平衡被破坏,从而带动阀芯运动,从阀芯的运动改变了阀的阻力系数,即控制了被控差压值为设定值。这就是差压控制的工作原理。当需要改变差压设定值时,可调整调节螺母。 
直接作用型自力式减压阀设计规范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自力式调节阀。其技术方案 (1)阀体采用卧式直通型。这种阀体结构流通阻力小;阀门的前后压差形成快;易于使压差保持稳定。 (2)指挥器与阀体直联。具有结构紧凑、反馈性能好的特点。 (3)弹簧、薄膜、阀芯的阀内组件薄膜为调节阀反馈作用腔与负反馈作用腔的隔离原件。 
同时通过它来带动阀芯的前后运动达到调节流量的目的。现有调节阀的薄膜使用丁晴橡胶夹织物,它的使用寿命较短,不耐温。我们改善了这种薄膜的使用性能。采用氟橡胶和硅橡胶材料,内夹强度更好的耐温纤维织物。使薄膜作为阀控件的*性更加突出。 
直接作用型自力式减压阀设计规范背景技术: 自力式调节阀是一种不需外界能源,仅利用被调节介质自身压力变化直接推动执行机构,达到自行调节和稳压作用。由于其无需附加控制源自身调节易管理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冶金、石油、化工、机械、矿山等工业生产部门。 |